怎样看转型期环保工作的重要作用
——张波同志2013年在山东省直机关骨干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进入社会转型期,环保工作有三点重要作用:第一是观察点作用。各地转变发展方式是否取得成效,从辖区环境质量的变化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二是着力点作用。利用环保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推动传统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第三是增长点作用。中国的环保需求规模宏大,方兴未艾。只要我们适时出台环境经济政策同时加强必要的环境监管,就可以用旺盛的环境需求激发环保市场,释放转型发展新的红利。未来十年,山东必然是中国最大的环保市场。只要我们做好这项工作,就可以培育起庞大的环保产业,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凤凰涅磐”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我简要回顾一下山东的流域治污历程。2002年我们开始编制地方环境标准,2003年起先后发布实施了15项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山东地方标准,这些标准最严的当属造纸标准了,2010年的标准值比2002年国家的标准值严4倍还多。当时遇到了两种激烈反对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我们自我加压执行如此严格的标准,企业需要付出高昂的环境成本,最终的结果不就是把山东的造纸行业搞垮吗?第二种观点,当时经过调查,85%的造纸企业经过努力也达不到2010年的标准,只有15%的企业认为经过努力有可能达到,而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在当时就能达到2010年的标准值。所以第二种观点认为,政府出台政策措施的前提是企业具备治理污染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如果企业不具备可行性,出台这样的措施又有什么意义呢?
即使是在今天,这样两个观点,大家听起来恐怕还是蛮有道理的,而恰恰这样貌似正确的观点是我们转方式调结构需要突破的思想障碍。它错就错在把污染行业治理污染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当成了决策的唯一前提,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必要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环境保护对于污染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优化倒逼作用。这个思想观念转不过来,你根本迈不开步,更谈不上跨越多少年合理制定一个奋斗目标统筹兼顾地推进工作。
到2007年的时候,事情就越来越清楚了,从上到下大家越来越坚信这个路子走对了。鉴于全国流域污染十分严重,2008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委托山东制定国家的造纸行业排放标准,最后的结果是山东省2010年达到的标准允许其它省比山东省晚一年,即2011年执行。山东8年走过的路要求其他省2年走完,他们时间非常紧迫。这就给山东的造纸企业赢得了一个低成本扩张的机会。10年以后,再看山东的造纸企业,制浆造纸企业的数量虽然由200多家下降到十几家,但是纸产量增加了2倍多,利税增加了近4倍,而COD排放的绝对量减少了86%,只有2.9万吨,山东造纸行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图一)。现在山东造纸企业污水排放口都有一个养鱼池,也叫做生物指示池(图二),常见鱼类稳定生长再排向环境。坦率地说,这一点,即使是发达国家的制浆造纸企业也难以做到。我们宣布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老百姓都看得见,都能判断和监督。山东是缺水的省份,讲这个话是没有退路的,底气就是从这里来的。你看现在股市上,造纸企业差不多都是山东的。如果当年我们不采取这样一种措施,还有几百家造纸企业在那里搞粗放的低水平竞争,恐怕就不是今天这个局面。我特别回顾这一段历史,就是为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方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图一 2002-2012年山东省造纸行业产量、利税和COD排放量比较示意图
图二 企业污水排放口的生物指示池
这里又派生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确定了一个跨越8年的奋斗目标之后,却意外地促进了企业的人才和创新工作。例如山东聊城高唐县的泉林造纸企业,到2010年先后获得了160多项环保和循环经济类国家专利。1990年这个企业纸浆的年生产能力才几千吨,企业号称有两个半中专生,能有多少人才啊,有多少实力去搞技术创新?但是环保的倒逼机制一旦确定以后,企业的决策者就像刘备一样“三顾茅庐”,遍访“天下高人”帮着企业啃“硬骨头”,慢慢地把企业自己的人才队伍也带起来了。相比之下,现在很多科研课题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们去争取,争取的时候,常常是拈轻怕重,知道这个问题难就不干,因为难的题目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干出来,而别的题目干完了好交差。但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他知道面临的问题不能回避,只能啃硬骨头,所以舍得投巨资支持创新,而且一旦有了技术突破就会马上付诸生产实践,效率非常高。2011年7月,环境保护部突破产业政策禁区,批复了山东泉林纸业集团150万吨麦草纸浆造纸项目,随后国家发改委也批复了这个项目。这标志着山东造纸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取得重要突破。
30年来,山东流域治污经历了快速污染、相持和持续改善三个阶段(图三)。1983年到1989年是快速污染阶段。1990年开始第一次下降,应该是当时的党委政府开始下力气治污了,1991年继续下降,1992年就明显反弹了。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2002年是最后一次反弹。从第一次下降到最后一次反弹,经历了13年的时间。这13年的“拉锯战”把许多人流域治污的信心几乎打掉了。从2003年到现在,是持续十年的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2012年山东水环境的平均COD浓度为24.8mg/L,1985年的平均COD浓度为42mg/L。因此说,目前山东水环境质量已经明显优于1985年的水平。这样的明显改善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实现的,所以意义就特别重大。当然,这样的成绩也还是初步的,从根本上解决山东的流域污染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图三 1983年-2012年全省COD、氨氮平均浓度变化趋势图
山东流域治污带给我们几点重要启示:没有真正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观念、标准、技术和管理。科学实施积极的环保措施,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是推动传统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要轻易给哪个行业贴上落后行业的“标签”,不要动不动定某个行业多少规模以上的才能上,多少规模以下必须淘汰。为什么就不能以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依法行政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呢?不管多大规模,只要能够达到这些标准就可以。反过来说,达不到这些标准,规模再大也不行。企业的生存权应当交给市场来决定。我不太赞成所谓“壮士断腕”的做法。即使是壮士,又有几个腕子?作为发展中地区,对落后生产力一棍子打死恐怕不可取。咱们是孔子的故乡,孔子讲“不教而杀谓之虐”。平常安于现状,甚至保护落后,到某个节骨眼儿了,又来所谓“铁石心肠”、“壮士断腕”,硬逼着企业关门,可不就成了“暴政”吗?
刚刚闭幕的山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将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这实际上是明确了一条时间上的生态红线,我相信这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对山东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用环境保护倒逼落后行业转方式调结构,我主张采取必要性、预见性、引导性和强制性“四性”有机结合的工作策略。必要性,就是要把握大势,用维护公众健康安全的必要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统一思想形成合力。预见性,就是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提前若干年科学确定工作目标,让工业企业明确努力方向。引导性,就是制定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强制性,就是确定的政策措施必须依法坚决落实。“四性”策略有机结合,作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兼顾基本原则的推动方法,事情就好办多了。巧用环保力,可以促进大变革!
青岛路博宏业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
企业微官网
版权所有:青岛路博环保 备案编号: 鲁ICP备08017804号-3 技术支持:易龙在线